禁不起批评的玻璃心孩子,家长一定要警惕“蛋壳效应”!
很多家长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:
孩子遇到不如意,就哭闹发脾气;
积木搭不好,摔得满地都是;
比赛输了,哭闹不让非得当第一;
做错事没批他两句,眼泪就不停……
通常,家长会把这种行为归结为孩子不勇敢,
而在这种挫折和失败中,家长往往不知道如何面对,
以为对孩子顺从,给孩子帮助,无微不至保护孩子……
结果,习惯了父母的保护、习惯了顺利,习惯了优秀的孩子,
在遇到一点挫折后就变得沮丧,无助,敏感,玻璃心……
“心理免疫力”发育不良,于是“蛋壳心理”的孩子便养育出来了。
蛋壳心理,英国儿童心理学家西蒙安妮
于1965年首次提出并命名的一种生理性心理疾病,
指心理脆弱不健全的一种心态。
比如孩子只能听赞美之词,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;
有的孩子外表高傲,内心脆弱,敏感多疑;
有的孩子只能接受成功,不能面对失败,
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,就会有极端的举动,甚至轻生……
这就是所谓的“蛋壳心理”,脆弱是它的本质。
所以提醒各位,现实生活中一定不要做这三种家长
1、溺爱型
这类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,极少批评和教育,让孩子按照自己规划的人生道路行走。
但是未来充满未知数,如果孩子不具备独立适应和应变能力,遇到挫折很可能被打失去重来的信心。
2、过于严厉型
这类家长内心根深蒂固的概念就是不打不成才,对孩子要求极为严苛,多采用高压教育。
这种情况下孩子时刻都在害怕犯错被惩罚的担忧中度过,遇到挫折就想着去逃避。
3、期望过高型
这类家长从小就给孩子提供很好的家庭和教育,对孩子期望值非常高,也就是通常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
这种高期望、高标准,让孩子也追求完美,害怕失败和挫折,内心极为脆弱。
如何帮助孩子摆脱“蛋壳心理”?
1、让孩子认识到挫折是正常的
当孩子遇到不懂不会,甚至失败时,孩子往往会沮丧,对自己失望,信心值降低。
家长要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环境,之让他多尝试,而且在尝试过程中不断的犯错,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。
这个过程,孩子自信心会增强,生活的自主性也会增强,这样的孩子内心会慢慢变得强大。
2、支持孩子去冒险
支持孩子去冒险,并非把孩子置身于危险中,而是让孩子多接新鲜事物,感受惊奇,又不至于惊慌害怕。
比如可以让孩子尝试从爬山、攀岩等活动,满足他的探索欲望,从这些运动中找到自信,学会面对挫折和磨难。
3、让孩子对榜样有正确的认识
榜样的力量,是孩子成长中需要的,心理学研究也表明,榜样对儿童行为的形成和改变有显著的影响。
在孩子还小的时候,家长要能够以身作则,还可以用名人事迹引导和影响孩子,完善自身行为和性格,让孩子感受到更多优秀品质。
孩子的心灵,其实跟身体的免疫系统很相似,越锻炼就会越强大!
我们要让孩子既能够适应“温室”的舒适,也懂得适应外面的风雨,不要把孩子养成“蛋壳娃”!